一、開放時間:全天
二、門票:免票
三、景區印象:具有“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佛頂山,是世界上同緯度除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保存較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峻,衡岳之云,峨嵋之秀、雁蕩之石?;蛱诫U、或旅游、或科考、或為了心中的秘密,從古至今香火興盛的佛頂山深深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匆匆過客。 佛頂山自然景點星羅密布,有金頂云海、垂簾飛瀑、飛鳳朝陽、叮咚坡、九大金盤、古藤嶺、古樹群、萬畝杜鵑、堯上仡佬族村寨等,集自然山水風光休閑游與民俗文化體驗游于一體。
四、必須去的理由:
1、生態環境優越,春羞夏秀,秋澀冬閃,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為你提供天然大氧吧。
2、佛頂山腳下座落著3A級景區——堯上仡佬族文化村,這里唱攔路歌、吃六和三角宴、觀敬雀節等,領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3、仡佬族特色小吃云集。仡佬族老臘肉、味甜香糯的黃水粑、清香可口的神仙葉豆腐、金燦燦的糖麻圓、口感獨特的豆腐乳、特色罐罐茶等。
五、游覽路線:
線路一:貴陽—凱里—鎮遠(貴陽到鎮遠走“滬昆高速”)—大地(坪山)高速匝道口下,鎮遠到大地走“思劍高速”。 全程高速,下高速后約10公里路程到景區。
線路二:重慶—遵義(重慶到遵義走“蘭海高速”)—思南(遵義到思南“沿榕高速”)—石阡(思南到石阡“思劍高速”)—大地(坪山)高速匝道口下。全程高速,下高速后約10公里路程到景區。
線路三:鳳凰—銅仁(走“鳳大高速”)—江口—思南(銅仁到思南走“沿榕高速”)—石阡(思南到石阡走“思劍高速”)—大地(坪山)高速匝道口下。全程高速,下高速后約10公里路程到景區。
六、注意事項:
1、高原山區天氣易變,常備晴雨傘、雨衣等。
2、請尊重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風俗,如不要坐或踩門檻,老年人忌小孩子吃豬蹄叉,說小孩子家如果吃了豬蹄叉,長大以后難找“媳婦崽”,提親時總有人“打讒嘴”。
3、除了你的腳印,什么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么都別帶走。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
七、景區介紹:
(最佳游覽時間:全年)
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石阡縣甘溪鄉南端,方圓50余華里,最高峰海拔1869.3米,距縣城30公里,有公路直達。它是貴州東部僅次于梵凈山的第二大高山,有“梵凈山的姊妹山”之稱,歷史上曾是黔東佛教圣地,并且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也是黔東北除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保存較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佛頂山自然景點星羅密布,有金頂云海、垂簾飛瀑、飛鳳朝陽、叮咚坡、九大金盤、古藤嶺、古樹群、萬畝杜鵑、堯上仡佬族村寨等。
林中點滴流水匯集成溪,形成了一道幽深的峽谷風光。犀牛潭上,一條數丈寬的“白絹”凌空直瀉,浪花萬點,姍姍飄落潭面。走近一看,細霧蒙蒙,須發俱濕。仰望“白絹”猶如萬丈白布凌空高掛,美不勝收。像這樣大小的瀑布,在佛頂山中有六七處。清泉、花、草、叢林、鳥獸將佛頂山織成了一副具有詩情畫意的旅游景觀圖。
佛頂山以其博大的胸懷留下了涓涓流水,留下了姹紫嫣紅、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留下了珍貴的鴿子樹——珙桐,留下了充滿靈性的豹、獼猴、大靈貓、小靈貓,也留下了神秘而美麗的堯上仡佬族文化村。
堯上仡佬族文化村居住著六十七戶仡佬族居民,所有的房屋都是兩層。前面伸出挑廊,典型的吊腳樓式建筑,但又有其獨特之處,門高坎,窗鏤花、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左右兩個廂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著整棟木房的重量,除宗祠為懸山頂建筑外,其余均為歇山頂建筑,總體結構精巧、造型奇特。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這里的仡佬族人沿襲著祖先留下的習俗,并保持著他們獨特的民族風格。
鄧氏宗祠與堯上的由來
當年是為了祭祀堯上村鄧氏始祖創立堯上村之功而專門修建的。相傳六百多年以前,一個江西的鄧姓父輩三兄弟名為鄧大縣、鄧大州、鄧大府,企盼做縣官、州官、府官,然而沒有一個當上官。他見父輩門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闖蕩世界 ,經過長途跋涉,他來到佛頂山腳下的包溪河畔,見到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個過好日子的地方,于是決定居住下來,在耕作之余,用祖傳的手藝將這里的黏土捏成碗盤盆罐,建成窯子燒制成品后運出去賣。凡購瓷器的人都以去“窯上”找鄧師而形成習慣叫法,“窯上”即“堯上”,由此而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如今堯上村的人多數都姓鄧,建這個祠堂自然是為了紀念先輩們的創業之功,現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陳列館,收集了人文自然資料標本,大家可以在陳列館中了解我們堯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風情地貌
篝火會場
到有什么重大節日,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在此,燃起篝火舉行大聯歡,他們的民族特色都會在篝火晚會上得到體現。整個民族文化村無論從服飾到建筑、從餐飲到習俗都明顯而完整地保留著仡佬族的特色,由于石阡是多民族雜居,在與漢族長期的交往融合下,他們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創造著自己的特色,雖然他們有的穿著漢裝,講著漢話,但是他們的民族特色卻融匯在他們的節日和歌舞中。比如驚險神奇的儺堂戲、詼諧幽默的木偶戲、歡聲笑語的薅草鑼鼓、熱情奔放的攔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動地表現我們民族村歡快愉悅的生活情緒。
雄魚嶺
因為形狀很象兩條鯉魚而得名“雌雄鯉魚嶺”,“雄魚嶺”在前,長約40米,高約20米,“雌魚嶺”在后,略顯短矮,兩條“魚”的頭部都緊靠著兩棵大小不同的侯栗樹,首尾相連,好象難分難舍。前面靠的是鄧氏祠堂,左邊是生態池塘,據說是兩條從長江中飛騰出來欲去求道成仙的鯉魚,飛到堯上上空時感到口渴,見到地面上有一個魚塘,便想下來喝點水再繼續前行,但是魚塘太小,連一條魚都容不下,怎么能容下兩條魚呢?兩條魚就這樣被困在了魚塘,再也不能動彈,最后化作兩座小山。
葫蘆鷹
我們的圖騰——葫蘆鷹,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樣,我們堯上仡佬族對鷹以及所有的鳥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下面我為大家講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敬雀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一,每家每戶都要做糍粑,宰殺豬、牛、羊、馬四牲祭祀神鷹,祈禱家業興旺和五谷豐登。除此以外還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藝術節目:舞毛龍、儺戲、薅草鑼鼓、木偶戲等。關于“敬雀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的仡佬族人過著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擾亂了整個村寨的平靜,在整個村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在二月初一這一天,一只神鷹叼來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這家病得輕的人覺得奇怪,就試著吃了一點,立覺病體輕松,就將這棵仙草分給寨內病人吃,結果病的人都好了,因為神鷹為他們送來了靈丹妙藥,在危難之際挽救了整個村的村民,從此為了紀念挽救他們于危難之中的神鷹,將它作為圖騰,并世代傳承下來。從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為“敬雀節”。
侯栗樹
這棵樹需要四個人才能將它合抱住。大家請抬頭,樹上神奇地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蘭花,更有蜜蜂常年縈繞,據說,它已有千年高壽,是棵神樹,當地人稱它“許愿樹”,據說能給人帶來好運,大家不妨試一試。
仡佬族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過古夜郎國的民族,民間俗語常有“蠻夷仡佬,開荒辟草”之說。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石阡保留著豐富的仡佬民俗。諸如:擊鼓而歌的娛喪之俗;臘余歲尾的舂儺還愿之俗;過年打糍粑、推綠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測旱澇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時節說春、送財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節玩燈之俗;敬雀、謝土、吃新等節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賴子石”之俗;打薅草鑼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親之俗;送瓜、送寶、送“菩薩”等送子之俗;辦“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圍之俗;建房說上梁伏筮、訂門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先民的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欄”、“千腳棚”、“塌塌房”等。而現在石阡仡佬族人則大多住的是木構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間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龕)以祭天地神靈和祖先,兩邊是臥室和廚房。臥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終年薪火不絕,上面的木柵用作掛臘肉和辣椒等,用煙薰出來的臘肉別有一番風味。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坐休息或閑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談。屋前為院壩,用作晾曬糧食、衣物等。院壩左右兩邊建有廂房,一般為二層樓居建筑,底層供貯存農具和養畜牲之用。樓上為糧倉、住房。仡佬族人善紡織、刺繡、蠟染,歷史上因其服飾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仡佬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子穿開襟無領長衫,袖子較長,布扣7至9顆,多至11顆,少數無領俗稱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領口,袖口及衣服邊沿都繡有花紋或用花布條鑲以花邊。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喜歡穿繡花勾尖尖鞋。外罩無袖青色長袍,用二、三串珠子懸于頸上以為飾,頭上插各種銀、銅質裝飾品。
仡佬族婦女善于刺繡。舊時女子出嫁都要準備一套親自刺繡的嫁衣和枕帕、帳簾、床圍等用品。刺繡常用的傳統技法有架繡、挑繡、梭繡、游繡等。仡佬族婦女在鞋面、圍腰、手帕、腰帶、衣、褲邊以及枕、簾子、荷包、褡褳等處都要繡上花樣,用來點綴裝飾。
佬族人結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親,女家即便滿意,為顯示女兒身價高貴,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媒婆得跑兩三趟,并帶上雞、酒等見面禮,如禮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辦酒席,白天擺出陪嫁品任人觀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親好友道別。迎親時,迎親花轎由媒婆帶隊,推選族中一位德高望眾者為押禮先生,組成迎親隊。迎親隊拂曉出發,一路上嗩吶、鑼鼓配合吹奏迎親曲調。新娘上轎前,由福壽雙全的婦女幫助開臉、梳妝打扮、穿上大紅寬袖長袍嫁衣,并配上“背鏡”。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ㄞI前掛銅境,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后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編輯:l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