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夜郎文化淵源久遠,歷史遺跡眾多。歷史上反復設置夜郎、牂牁郡縣建置。是貴州及相關區域史料唯一確切記載牂牁郡治地、夜郎城之處。通過對諸多歷史文獻資料研究和歷史遺跡考證,可以得出以下十五項結論:
1. 秦置夜郎縣在石阡。秦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首置夜郎縣在石阡。據《貴陽府志》、《貴州風物志》及藏于貴州展覽館的《秦代在今貴州郡縣形勢圖》顯示:秦朝在今貴州置有夜郎縣(石阡)、毋斂縣(獨山)、且蘭縣(福泉)、鄨縣(遵義)、漢陽縣(赫章)、鐔成縣(黎平)六縣,其中唯一以“夜郎”命名的只有石阡。說明石阡在秦代是“夜郎”的核心區域所在地。
2. 元朝終結夜郎建置。貴州現存最早的正史《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之六•石阡府•古跡”描述:“廢夜郎縣在葛彰司西十六里,唐置、隸夷州,宋改隸珍州,元廢”。此段文字的背后所表述的意思是:元朝實行土司制度以后,在古思州、播州將以前的縣或古國、部落聯盟體全部廢掉,而改設軍民長官司。此制度,在形制上強調軍民共治,表面上雖是對唐宋在此區域實行羈縻制度的承襲,但實質上在國家軍事介入方面較之唐宋有所加強。名義上是土人治土,但透過史料不難看出,這一區域早期的土司長官,無一不是朝廷委派的武官坐鎮。因此原因,直至元朝早期仍然存在于石阡的夜郎縣,由于失去羈縻制度的寬松環境,不得不最終走向終結,宣告屬于“夜郎”建置的歷史不復存在。
另外,在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一書諸多的府、州、縣、衛中,唯一以“參照點、方向、里程”三大要素構成坐標,翔實記載了“廢夜郎縣在葛彰司西十六里”。當時的夜郎縣即是古夜郎國的核心區域所在地。
3. 碗架巖摩崖石刻詩見證夜郎。其中一首為明朝萬歷年間所刻七言詩云:“白巖萬仞入云霄,回刀龍名在半腰。十里城長誠地設,一虹高拂似天橋。夜郎振古揮三捷,監總曾今困九苗(酋)。治民古今原有數,天成龍腹御夷獠?!睋甲C,在貴州境內乃至西南地區有“夜郎”文字的石刻并不多見。同時是,明萬歷年間所刊刻,距離元朝廢夜郎縣的時間不長,當地人仍然傳載著夜郎人生活的古夜郎城的情況。
4. 夜郎歌為夜郎敘史歌。2015年底到2016年初,楊又鑄、黃永志、黃潛等人在石阡縣河壩鎮中宅村天軍寨走訪調查中偶然發現,有64—88歲之間5位杜姓老人至今仍然傳唱著的歌曲稱之為“夜郎歌”。歌曲的旋律并不優美動聽,但歌詞的內容卻記錄了夜郎人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戰爭、被迫遷徙、夜郎滅國等情況。同時,在歌詞中還唱出了“牂牁江”、“ 牂牁地貌”。這些歌曲所傳歌本為夜郎人被迫從夜郎山遷徙前所留,由杜姓世代傳唱至今。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不容小覷。很好地解答了夜郎沒有自傳史的問題。
5. “牂牁地貌”為牂牁、夜郎之源。對于連“牂牁”二字都不認識的花甲、耄耋農民,在夜郎歌的歌詞里唱出了“牂牁江”、“牂牁地貌”,若非“牂牁江”、“牂牁地貌”在其地絕不可能有此巧合。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牂牁”二字為象形文字?!缎氯A字典》解釋“牂牁”:①古水名;②古地名?!掇o?!方忉尅盃櫊槨薄獱櫍耗秆??!盃槨币沧鳌翱隆?。 ①郡名;②縣名;③水名。
夜郎歌的詞中有“吊馬樁”,高約15米,直徑約5米,位于巖郎的山丫里。其次,歌詞中的“吊船樁”位于天軍寨下的烏江(牂牁江)中,高約10余丈、與兩山相連,遠觀像一個吊船樁,近看似江中一小山。其東面有約3—6米寬的缺口,江水由此處流過,當地將此山稱為“關門石”,此地也因此稱為“石關門”,此石于農歷一九七三年三月十六日清理烏江航道以數噸炸藥炸掉。其“母羊”地貌位于巖郎東南下方,小江邊上的一座山頂上有一對石筍高約25米,形如一對羊角,與山體一起觀看形如一只母羊匍匐在吊馬樁山腳下,此山形的“羊”與巖郎吊馬樁山形“爿”組成一個“牂”字象形。烏江中吊船樁山形“可”與巖郎吊馬樁山形“爿”組成一個“牁”字象形。上千年來,讓史學家糾結不堪的“牂牁”地貌原型即在于此?!盃櫊樀孛病痹诖?,夜郎真正的核心區域也必在其附近。
6. 烏江符合“牂牁江”特征。司馬遷《史記》記述 “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這句話,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即是“夜郎人所居之地位于牂牁江的邊上,江面寬約百余步(大約有今天的標尺150米左右),足以讓船只通航”。據史料記載,在明朝以前能夠通航到貴州腹地的河流只有烏江,在古代能夠作為經濟、軍事交通大動脈的無疑也只有烏江,只有烏江才具備史書描述的“牂牁江”條件。同時,還有三個因素能夠說明“烏江為古牂牁江”:其一,石阡夜郎歌中唱到古時候的烏江即是“牂牁江”;其二,從各種資料中查尋元朝以前烏江的原名稱為“牂牁江”,互聯網搜索“百科知識”解讀“烏江為古牂牁江”,今稱“北盤江為牂牁江”;其三,只有流經“牂牁地貌”的河流才能稱得上“牂牁江”。
7. “夜郎古甸”佐證“夜郎王城”在附近。鳳岡縣古甸鄉有“夜郎古甸”摩崖石刻。此石刻刊刻于明萬歷丁亥年(1587年),落款者為“李見田”。按照古代城池,城外稱“郭”、郭外稱“郊”、郊外稱“甸”的解釋,“夜郎古甸”所指即為其附近有“夜郎城”,此處為“夜郎城”郊外之地。按照唐代學者賈公彥《周禮義疏》釋義:“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內”,剛好吻合古籍所記及調查到的石阡“夜郎城”。
另外,查遍貴州省內及周邊諸多史籍,唯一記載石阡有“夜郎城”。并且,多部史籍明確指出該“夜郎城為秦夜郎舊縣城址”。鳳岡與石阡從歷史淵源、地緣關系上自古便是融為一體,明萬歷年間李見田于此留下“夜郎古甸”摩崖石刻,必然是曾經到過此夜郎城,意在告訴后人“夜郎核心區域——古都邑”在鳳岡附近。
8. 夜郎滅國之戰古戰場在樂回江邊?!短藉居钣洝?、《嘉靖思南府志》等記述“思王縣在朗溪。思王縣因陳立據兵破夜郎數萬于此并誘殺夜郎王興而得名”。從《印江縣志》中查尋,1941年以前本莊、河壩一帶屬印江轄地,有關古代地圖顯示:白龍山至永和深溪一帶過去稱為“朗溪”。為此可證,夜郎滅國之戰的古戰場應在白龍與永和一帶的樂回江邊。同時,石阡2006年3月在河壩城門山發現1084座神秘古墓(被開挖的幾座墳堆顯示:古墓有墳堆、無棺木及貴重飾品),也在指向這一帶是夜郎滅國之戰的古戰場,并且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這些古墓為夜郎滅國之戰的勝利者所留。
9. 印江“牂牁”古碑還原“牂牁江”在烏江流域。
印江挖掘出一方刻有“牂牁天堂哨”的古碑。此碑的出現,標志著“牂牁地貌”、“ 牂牁江”在其附近,以及“牂牁郡治”在其附近。從各種相關史料來看,凡是有“牂牁”符號的地方,即就是夜郎國或夜郎郡、夜郎縣的治所所在地。依此推斷,烏江才是真正的“ 牂牁江”。
10. 晉“牂牁”郡治在石阡萬壽山下。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五〇五“石阡府•石阡府建置沿革表”:“兩漢,牂牁郡地;晉,夜郎郡;唐夜郎縣?!?道光《貴陽府志》:“萬壽縣在石阡府西二十里(為“百二十里”之誤寫)樂橋?!睒窐蛴腥f壽山為佐證。
11. “夜郎王妃墓”及傳說佐證夜郎王城在附近。2006年左右,余慶縣大烏江鎮因修公路和建水利工程。在當地遷墓時,冉姓族人講述了一個在其家族中世代相傳的故事:
相傳,一天夜郎王在睡夢中夢見自己未來的王妃,長得婀娜多姿、艷麗無比,并有特定的意境——是一位“手扶云梯、腳踏鳳冠”的妙齡少女。夜郎王醒后,立即召見群臣,要求大臣按照夢境所示為其選妃,訪查夢中美女。大臣們領旨后,隨即組織人馬在夜郎國境內四處查訪。遺憾的是,歷時將近一年也未能找到夜郎王所要找的夢中王妃。有一天,正當選妃大臣帶著負罪感灰心喪氣返回夜郎王都的途中,在接近夜郎都城地界,天色漸晚,只見附近的一處茂林修竹掩映的村莊,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炊煙裊裊,選妃大臣被眼前的祥和安樂所吸引,于是便走進村莊。一來返回王城尚有些路程,天晚可暫且在此找個人家留宿。二來也可看看在此能不能訪到夜郎王的夢中之妃。
選妃大臣進入村中,打聽得知此處村莊為冉姓居多,在此已世居多年。村中地保知是選妃大臣來此,于是便熱情接待了他們。很快,這一消息就在村莊內傳開。村民們感到好奇,紛紛來到地保家中看熱鬧。大臣見來的人很多,并與村民交談。忽然,正在交談中的大臣像著了魔似的,張大著嘴巴,眼睛直直地盯著前方。大家隨著他的視線看過去,原來是地保剛剛外出返家的小女兒正手扶一架木梯站在雞舍上看熱鬧。瞬間,大臣回過神來,連聲驚呼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想不到夜郎王朝思暮想的夢中妃子就在眼前!”
地保的小女兒看上去十六七歲的樣子,不僅人長得俊俏,巧合的是,此刻她剛好手扶樓梯、站在雞舍上,正應了夜郎王夢中妃子“手扶云梯、腳踏鳳冠”的意境。地保得知選妃大臣千尋萬找的夜郎王妃竟是自己的女兒,更是喜不自勝。于是,次日便與選妃大臣一道將女兒護送到夜郎王宮。不久夜郎王舉行封妃大典,這位冉姓女子便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夜郎王妃。
之后,這位王妃不僅深得夜郎王寵愛,在協助夜郎王治國理政方面也非常能干。多年后,王妃回家省親,因路途勞累染上疾病醫治無效而病逝于老家。夜郎王得知愛妃病逝的消息悲痛萬分,親自為其組織國葬。因體量其思鄉之情,于是便就地埋在冉姓的墳山之中。
12. 大型神秘封土堆現夜郎昔日雄風。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試圖通過《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探尋夜郎的核心區域。在歷代學者兩千多年來的爭論中,甚至不少人質疑夜郎有沒有固定的都邑,所謂的“夜郎自大”是否真是夜郎王不知天高地厚夸大其詞。關于夜郎王的墓葬,更是鮮有史料和學者提及。尤其是近年來,不少研究者言之卓卓認為夜郎核心區域不在貴州的東部。然而,在2017年1月石阡境內發現的五座山丘狀巨型人工封土堆(疑似夜郎王陵),似乎可以從中看到真實的夜郎古國的一些端倪。
石阡發現的四座巨型封土堆,總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其中,最大者,底邊直徑約300米、高約37余米;稍次者,底邊長約200米、高約19米;最小者,底邊長約100米、高約19米。如此規模的人工封冢,在北方除秦始皇陵封冢有如此氣派,連漢武帝的茂陵封冢也大為遜色。相對于在潮濕多雨的南方,至今仍能見到如此的封冢規模,不難想象這些封冢建造之初是何等的氣派。在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的歷史上,除夜郎國的君長堪當如此墓葬之外,恐怕再無人能及。如此,古夜郎國曾經有過的輝煌強盛不言自明。
13. “夜郎茶”傳遞中國茶文化厚重足音。石阡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早在唐代,茶圣陸羽就在《茶經》中有所記述。許多人知道石阡苔茶品優質佳,卻鮮有人知道當地傳承于民間的“夜郎茶”早在唐宋時期曾是夜郎人進貢朝廷的貢品。
該茶為灌木或喬木,葉片邊緣長刺,植株與常見茶樹完全不同。當地人稱“夜郎茶”、“夜郎茶”。當地傳唱的《夜郎歌》中對該茶種植、采摘、加工、售賣、進貢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14. “打地花”習俗影射夜郎自信自強。仡佬族為石阡的古民族之一,也是世所公認的夜郎主體民族。在當地仡佬族中至今傳唱著“仡佬仡佬,開荒辟草”的諺語,以記其為這方水土之主。在石阡河壩鎮、聚鳳鄉自稱夜郎后裔的潘姓之中,傳承的“打地花”習俗,可追溯的歷史已經長達千余年。直至新中國成立的解放初期,潘姓“打地花”習俗才徹底被廢止。
該習俗為:每年臘月,河壩集鎮的最后三個場期,潘姓依照祖傳的規矩,由族長組織族人,在宗祠舉行祭祖儀式完畢,率眾鳴鑼擊鼓,手執“地花斗”,身攜筐篼,向售賣年貨的店鋪、攤位收取象征性的“地花”——即對潘姓為當地之主的認主費。攤主繳納“地花”,有錢的拿錢,沒錢的拿物。無論是唐宋時期實行的羈摩制度,還是元、明、清三朝實行的土司制度,以及明朝、清朝的土司制度、府治制度并治時期,朝廷委任的土司長官及知府都一直認承潘姓“打地花”這一習俗。潘姓不僅打這一區域商賈、平頭百姓的“地花”,而且也打土司及知府的“地花”。
潘姓“打地花”習俗所傳遞的,既有夜郎人“一方之主”的霸氣、自信,更有夜郎地區經濟制度、賦稅制度的一些重要信息。無疑對于研究夜郎具有重要價值。
15. “錢幣坑”訴說夜郎昔日輝煌。古代貨幣,既是朝代更迭的歷史印記,更是古代經濟狀況的實物見證。十余年前,余慶縣群眾在石阡縣聚鳳鄉與余慶縣白泥鎮交界地帶發現一個古代錢幣坑,在此發掘出4麻袋古錢幣,其中還有漢代的五銖錢。這一發現,不僅說明歷史上這一地區曾經十分富庶,而且早在漢代就與中原王朝有了貨幣流通和商貿往來。
夜郎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而是在中國古代史上曾經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古國、古代郡縣、古代文明。對于文化研究,許多人都懂得“孤證難立”這一道理。對于“夜郎都邑”魂歸何處,若無與之相符的歷史遺跡作為支撐,豈能僅憑史書的只言片語便亂點鴛鴦譜?石阡的這些諸多遺跡,或許才是探究“夜郎都邑”真相的有力證據。(周忠緒)
編輯:代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