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網訊 近年來,坪地場鄉認真貫徹落實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堅持“長短結合 以短養長”產業發展思路,確保近有增收門路、遠有持續發展產業。
這幾天,在覃家營村黃花菜基地,工人們正在忙碌著翻犁土地、掏溝,種植紅苕,趁著良好氣候,把黃花菜里套種的紅薯苗盡快移栽完。
甘徳翠是覃家營村村民,他家流轉5畝土地到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種植黃花菜,兒子、兒媳都在外務工,自己平時有時間就到基地務工。談起黃花菜套種紅薯,她信心滿滿。
坪地場鄉覃家營村村民 甘徳翠:我們這里最適合出紅苕的。
近年來,覃家營村抓住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大力發展黃花菜,黃花菜雖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當年就能開花,但是豐產見效益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為了產業提質增效,填補前期沒有收益的空白,降低管護成本,該村積極實施套種,以短養長,高效利用土地。
坪地場鄉覃家營村委會主任 覃輝:因為我們這黃花菜是一年一季,今年冬天的時候枯萎下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又長起來了,然后草跟著黃花菜一路長起來,所以說我們就選擇了套種。我們這黃花菜不要除草劑來除,因為我們是有機食品,所以說我們就選擇了套種紅苕,套種紅苕既解決了除草難的問題,又增加了合作社的收益。
該村共種植的黃花菜300畝,計劃將陸續套種紅薯、辣椒、蔬菜等農作物以短養長促增收。
同樣,為有效保障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坪地場鄉巖頂寨村也正在組織當地群眾在幼齡茶園里栽種紅薯苗,巖頂寨村發展茶葉900余畝,新植茶園不僅有兩到三年的收益空白期,而且每年都會支出一筆除草、松土管護費用。如何度過這段空白期,村支兩委經過商討后決定種植紅薯。
坪地場鄉巖頂寨村黨支部書記 主任 楊通煜:套種第一是帶動部分老百姓就業;二是又節約了我們茶葉的管護費,我們是雙贏,甚至我們套種其他東西我們還有一筆收入;三是套種要翻土,翻土有利于茶葉的生長,因為這個新植茶園,必須要松土,土質松軟過后茶葉長勢才好。
通過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各村高效產業遍地開花,極大豐富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坪地場鄉巖頂寨村村民 陳春群:90元一天,只要你愛做,現在茶葉管護出來,我們把紅苕栽下去。
截止目前,全鄉共發展的黃花菜4800畝,茶葉3580畝,奈李3900畝,金絲楠木2300畝,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了產業發展過程中見效慢、管護成本高的矛盾,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